所谓肠中风其实就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俗称。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,不仅在心脏及脑血管中发生,就是在腹腔内,动脉血管也在潜移默化地硬化着,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,这两根血管是供给肠道血液的重要命脉。如果这两根血管因硬化严重,被血栓阻塞,导致肠道血液流灌不足,就会使某段肠道因缺血而发生溃烂、坏死、出血,这就是发生了“肠中风”。在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。
一般肠中风发作前都有一些征兆,如饭后常有饱胀感,上腹不适或隐隐作痛,每次持续一两个小时;摄入脂肪过多或饱餐后症状加重,持续时间也较长。“肠中风”时腹痛的性质就好像肚子被什么人的手紧紧抓住那样,这种腹痛和便血现象有时可以自行缓解,但又会反复发作,病情迁延数月甚至更长。除腹痛外还可能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便秘、日渐消瘦。偶因过度劳累、剧烈运动、饱食、情绪波动,则可诱发腹腔动脉急性痉挛,造成肠子严重缺血。此症用药物不能根治,必要时只有考虑将缺血的那段肠子做手术切除。缺血性结肠炎大多发生在高龄老人中,约占91%,而且缺血的肠段大多数位于左半结肠,所以,病人会解出鲜红色粪便。
预防“肠中风”应该做到三要。
一要像预防冠心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那样,控制动脉粥样硬化,平日做到膳食合理,少吃动物性脂肪,不暴饮暴食,戒烟少酒,控制体重,适度体力活动,情绪开朗,尽可能减少诱因。
二要加强对肠中风的预防意识,如近期经常自觉饭后腹胀、隐痛、不适,服用消化药无效,且反复发生,体重呈下降趋势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,采取必要措施,控制急性肠缺血发作。
三要经常检查血脂成分、血液流变等项目,尤其是血小板的电泳。如果已发生心房颤动,就必须控制心室率,使平静时心率在每分钟60-70次;如果出现心动过速,立即配合心脏病药物如地戈辛以减少血栓脱落的危险因素。反复间歇腹痛的便血老年人,应做一次选择性血管造影,了解缺血的部位、范围,在身体状况好的时候,请外科医生有选择地切除病变的肠段,以免一旦大量出血而发生意外。